查看原文
其他

录取了纽约大学, 家里要卖一套房, 去吗?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Panopath过来人 Author Panopath



上个世纪的留学绝大多数是国家公派,或者极富裕的家庭承担费用。加上相比国内更加昂贵的学费,留学一般会被认为是“富人的游戏”。

但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高考压力攀增,有更多家庭负担得起留学的费用,这条路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。

只是如何承担其中的压力,不同人有不同的故事。

作者:乔乔
本文来源:公众号“Panopath”
ID:Panopath_liuxue



在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叫:“申上了NYU,但是家庭条件不是很好,需要卖一套房才能读,到底要不要去?”

  • 不要卖,不要去。

  • 去,去开拓眼界。

  • 去读CS吧。


底下什么的建议都有。
 
 
再加上,最近一篇名为《说的就是你,middle class broke kid》的文章,在朋友圈引起了近期热度最大的讨论。
 
这些都共同反映了一个很少被人明摆在台面上讨论,但我们可能每一天都在感受的现象……
 
所谓留学生内部的“贫富差异”。
 
抛开对前面提到的问题和文章观点的讨论,今天我们根据自己的观察,带来了3位留学生的故事。
 
故事纯属虚构,但或许,你会在看完的时候惊呼“拆掉对我生活的监控”。如果不喜欢或感到不舒适,也请先读完,这可能就是你身边某个朋友的生活。

W同学


W就是那个要卖房才能去NYU的小孩。


在妈妈和她说家里没钱的时候,她还没意识到,自己的留学之路从一开始就注定会坎坷。
 
决定留学以前,W对家里的经济状况没有很了解。她看到父母的日常都是在努力工作,从小到大在物质上从来没有过得拮据,跟周围同学朋友相处的时候没有感觉过不一样。
 
想要出国其实是W自己非常突然的决定。

决定前有很多铺垫的因素:在高考体制内学习总是不出彩,学校里偶尔有几个同学说自己要出国了……

但支撑这个决定的背后就纯粹是一个朴素的想法:想出去看看,想去别人口中的“最好的地方”看看。没有投资回报率,没有移民和绿卡,只是纯粹的理想。
 
但是对于W,出国留学是一个让大家完全没有想到的决定。
 
W说完自己想去美国留学的那天晚上,妈妈查了一晚上的资料,第二天看到刚醒来的W,踌躇了一下,然后说,“要不去其他国家?”看女儿没回答,她又加了一句:“要不要去读公立?


W申请大学,都是要去申请Financial Aid的。因为这个要求,她去找中介的时候总是能感觉到,和她交流的顾问老师脸色会有变化。


当然,她从一开始就把本地最好的中介排除在自己的选项外了,中介水平越好代表着价格越贵。相同的还有选校,公立优先,私立带FA,贵的学校就完全不用考虑了。

W的梦校却又恰恰是那所NYU。填选校列表时,她脑中一闪而过家里卖房送她去梦校的可能性,但她没有再往下想。
 

和网上的留学生相处得久了,W总觉得他们不太真实。
 
大家都是很好的人,并不会因为自己的情况而差别对待自己。但W还是能感觉到,自己和他们终究还是不一样:自己与他们间相差着从申请时并不用担心“钱”这个话题的能力。
 
在他们光鲜亮丽的朋友圈里,吐槽学费太贵却都能按时交完的对话间,出去玩付账时没有犹豫的瞬间,W都感受到了这种差别。
 
在选专业这个问题上,W感觉自己第一次和别人找到了一点共鸣。


她到了美国后才知道,在很多学校,大家都是会申请时畅谈自己对人文艺术社科理科的热情,然后在入学后齐刷刷地转CS、经济和统计。

她也是第一次明白,很多家庭会抱着投资的心态送孩子出国,希望他们毕业后去做热门的高薪工作迅速赚回学费。


与朋友讨论转专业时,对原专业的恋恋不舍,和一种仿佛“为了生计所迫”而决定去学习自己没那么感兴趣的东西,是W找到和旁人有共同点的瞬间。


上完课失眠的夜里,她会怀疑,家里倾尽所有送自己出国,这样的选择是不是太幼稚了?
 
 
不过比起朋友对于专业的纠结,W对待这种差异感反而已经变得坦率很多。

她庆幸,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就感受过自己和别人在经济上的落差,它一直存在,早点感受完,早点调整心态。


更何况,父母正在世界的另一端比以前更拼命地工作,给自己上学挣钱,甚至还向朋友借了钱。

W已经很满足自己能有现在的境况,也没有时间焦虑。
 
只是,如果在以前,她会毫不犹豫地鼓励朋友去读自己喜欢的专业;但在经历过申请和留学的这些挣扎后,她不会再轻易这么做了。
 
W真的很好奇,那些朋友圈看起来就很有钱的同学,到底会过着什么样的生活?


C同学

C同学旁人口中所谓的“富二代”。然而这是她一直以来最不想承认的一点。她觉得自己并不是大众口中所谓的“纨绔子弟”,物欲横流挥金如土,没有遭过社会的毒打。
 
从小到大的生活便是学校-补习班-家的奔波,父母时常不在家,自己度过了很多没有人关心的时刻。


出国留学是家里的安排,从小父母都在让她爬上最好的学校为目标而培养她,而一路顺利地进入卷王学校积极被鸡,投身内卷的过程中,她常常觉得自己脑子不够用。
 

学校里真的有太多优秀的人了。隔壁班新来的同学去学托福,上了一小时的课,模拟考阅读从课前的23一下子提到课后的29。身边每天和自己上课睡觉的朋友,SAT首考1550+,而自己连阅读都做不完。


她曾经对着朋友哭着说,为什么xxx可以看起来很努力就考到年级第一,自己付出了相同甚至更多的努力,成绩还是没有进步。
 
每当这种时刻,C会非常的沮丧。她害怕被评价为“靠父母”的人,她想证明,自己至少也是有一点点能力的,是自己争取来的。她不想成为那种一路被安排,对自己的生活没有思考的人。


上大学后的网课阶段,她一直在疯狂投简历,希望自己的第一份实习不是靠家里得来的。她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,因为她觉得自己不会被理解。
 
C觉得自己最大的困扰,就是不被理解。不被理解,很痛苦,这听上去就很无病呻吟。但C感觉它至少是真实的,是和朋友聊完便想畅快淋漓地哭一场的程度。


痛苦与痛苦,真的有哪个更痛苦,哪个更不痛苦之分吗?
 
面对自己拥有的优越条件,她想到自己能做到的,只有不张扬,继续努力,过好自己的生活。

打工人很累,社畜挤地铁很苦,但是她觉得这值得。
 

M同学


“可是能成为打工人这件事,本身就是一种Privilege啊。”M同学在新一天的简历石沉大海时,幽幽地在心里这么想。
 
“富二代勇闯天涯,失败了回去还可以有家业继承,我没有。”但他知道这只是抱怨而已,是心里隐秘的酸,第二天自己还是要继续投简历,和周围的有钱人们保持友好联系。
 
在学费最昂贵的美国留学,M家里的年收入刚好能Cover掉他一年学费加日常所需的所有开销,甚至还能再攒一小笔。但M知道自己不能再拿这多余的钱。


省钱的观念是深入骨髓的。家里为了省钱,他用着父母已经用过几年传下来的电脑,还行。实习为了更便宜的房租选择更远的房子,实在不想挤地铁的一天,还是会为了省钱硬着头皮挤进人群。
 
从小,老爸就会带M下乡去希望小学做公益,带着那里的同学进城,请他们去吃他们人生中的第一顿麦当劳。

大学Orientation上,M听见一个来自中东的国际生,讲述自己的家乡是如何战火纷飞满目疮痍。

M最好的朋友之一是美国当地的第一代大学生(first-generation student),要一边上课一边在学校兼职,为了还学费贷款同时补贴家用,压力大到很多次出现心理问题,M还安慰过他很多次。


感受过这些的M觉得自己很幸运。
 
 
但他有时也总感觉自己不够幸运。
 
M认识不少有钱的朋友。他对他们的态度挺矛盾。他真的遇到过挺多不如自己的有钱人——他自己感觉。学习沟通都不太行,对社会问题没有了解,又对自己Privilege不自知……

还有一些交往得更深的,M也会了解到这些朋友的心事,被家庭和圈子束缚住的痛苦,身边关系纯粹变成价值交换。M会自嘲,自己有什么资格觉得他们不行,或者觉得他们可怜。

毕竟仅仅凭他们家里的资源,大家一起做创业项目,他们就会成为Leader,而自己却一直会是他们手下的打工人,明明有能力却总会受限。



羡慕是真实的。尤其是当自己的旧手机和旧电脑同时卡机,DDL将至却交不上作业的时候。尤其是当自己在拥挤到快要窒息的地铁里,刷到朋友们光鲜亮丽的朋友圈。


M明白,他羡慕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随心所欲,更是这些朋友无知所以无畏的坦率。
 
M想过很多次,自己的出身到底给自己带来了多少好处。他有时会沮丧地想,自己比曾经遇见过的那么多人出身更好,为什么自己却仍然碌碌无为。他有时又会迷茫,觉得好像自己无论多么努力,都无法弥补与他人资源地位上的差距。
 
他坚持着之前做的公益,作为一种逃避夹心生活的解脱,但他会为此更加感到罪恶;每当他面对着他帮助的人们,他不知道应该怎样和他们说话,没有亲身经历过对方过的日子,尝试共情反而显得更像一种高傲。
 
他实在不知道自己还能再做什么。“就算知道了自己的Privilege之后,该怎么做呢?M仍然在思考这个问题,不过他的心态已经平静了很多。
 
他听说原来隔壁班的那个谁,父母进了传销家里破产,从富二代变成为家里还债的主力军。他听说自己朋友的朋友,家里原来是做口罩的,因为疫情赚了一大笔钱。


时代的机遇永远不是自己可控的,个人常常显得如此渺小,自己只能在此刻更珍惜自己所拥有的。
 
也许,自己还不知道有什么可以为其他人做的事情,但至少对于自己,可以试着让自己的心态变得更感恩一点,更知足一点,更宽容一点。
 
他也感觉自己会因此变得更加快乐。
 

小编说

上个世纪的留学绝大多数是国家公派,或者极富裕的家庭承担费用。加上相比国内更加昂贵的学费,留学一般会被认为是“富人的游戏”。
但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高考压力攀增,有更多家庭负担得起留学的费用,这条路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。
只是如何承担其中的压力,不同人有不同的故事。 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落差感间,究竟应该如何自处?说实话,小编也很迷茫。


小编只是感觉,“阶级”这个概念对应的是一个宏大的体系,但我们都是身处这个系统中的小小的个人。 大家都是人,去倾听,去感受,借此去反思自己,这可能是学会与差异共处的第一步吧。



精彩回顾




长按复制ID添加好友, 加入英国、美国、海外高中等留学资讯分享群:

guanjia333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